[综合]
塔影六十年:写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甲子之际
彭友圈
8 人阅读
|
0 人回复
塔影六十年:写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甲子之际
六十年了。
那座矗立在徐州凤凰山下的纪念塔,已在风雨中默然站立了一万多个日夜。塔身上,毛泽东同志手中的那支如椽大笔题写的“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”九个镏金大字,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六十年,足够一个婴儿走过完整的甲子轮回;六十年,也足够一座建筑从新硎初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
我站在塔前,仰望这三十五米高的巍峨建筑。塔基周围,那一圈记录着战役历程的浮雕,人物形象依然鲜活生动——推着独轮车穿越火线的支前民工,匍匐前进的战士,手持望远镜指挥若定的将领……花岗岩冰冷,雕刻的却是历史滚烫的温度。
六十年,足够让许多记忆褪色,但有些记忆却因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清晰。1948年那个冬天,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这片广阔土地上,六十五个昼夜的生死较量,改变了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轨迹。六十万对八十万,这本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抗,但历史的戏剧性恰恰在于,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只是纸面上的数字。那五百四十三万支前民工组成的滚滚洪流,那难以计数的独轮车推出的后勤奇迹,都在诉说着这场战役更深层的秘密——这是一场人民的胜利。
纪念塔不语,但它见证了一切。它见证了1949年1月10日战役结束时的欢腾与泪水,见证了1959年破土动工时的庄严与肃穆,更见证了1965年落成开放时,那些前来寻亲的老母亲颤抖的手抚摸石碑上名字的瞬间。
我常想,这座塔究竟是什么?它是建筑,是丰碑,是地标,但更是一种时间的容器——盛装着牺牲、奉献、信念与重生。那些长眠于此的英烈,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,正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。他们没能看到梦寐以求的新中国是什么模样,没能品尝和平年代里最简单的幸福,却把这一切可能都熔铸进了这座塔里,化作后来者仰望时的热泪。
六十年间,塔周围的徐州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高楼拔地而起,地铁穿梭地下,当年的战场已成为繁华的都市。但这座塔始终在那里,像定海神针般锚定着这座城市的记忆。清晨,老人在塔园里打太极;黄昏,父母带着孩子辨认浮雕上的故事;清明,红领巾在塔前献上鲜花——纪念塔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脉络,成为日常的一部分。这或许是最好的纪念:不是将历史供奉在神坛上,而是让它活在寻常日子里,完成从纪念碑到生活背景的温柔过渡。
站在一甲子的时间节点上回望,我们怀念的究竟是什么?不仅是那场伟大的胜利,更是那种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信念,是那种“军民团结如一人”的深情,是那种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纯粹。在这个价值多元、步履匆匆的时代,这些品质愈发显得珍贵。纪念塔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来时的路,也映出我们前行的方向。
塔顶那颗红五星,六十年如一日地凝视着这片它曾为之浴血的土地。看春华秋实,看万家灯火,看一个民族如何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。它沉默,却诉说着一切;它静止,却参与着历史的每一次脉动。
六十年,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,于一座塔却是生命的开始。当夕阳西下,塔身被染成金黄,投下长长的影子,那影子连接着过去与未来。下一个六十年,当下一个六十年,当纪念塔迎来它的双甲子时,我们的子孙仍会站在这里,像我们一样仰望,一样思考,一样被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精神所震撼。
因为有些东西,不会随着时间流逝——对正义的追求,对和平的珍视,对先烈的感恩,对家国的热爱。这些,才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历经一甲子风雨,真正要告诉我们的话。而它,还会继续诉说下去,在每一个黎明和黄昏,对着每一个前来倾听的人。 |
|
|
|
|
|
|
|
暂无回答,赶快抢沙发吧